一、概述
 
  自清洗过滤器是一种实现自动过滤、清洗、排污的精密设备。工作时流体由入口流入,杂质被拦截在滤网内侧。当压差或定时条件触发,控制系统即刻启动排污阀和清洗吸吮装置,在不停机状态下对滤网进行全面扫描式清洗,吸附的杂质随高速水流经排污口排出。整个清洗过程仅需10-60秒,全程自动化运行,有效保障工业循环水系统、灌溉系统、化工生产等领域的连续稳定运行,解决了传统过滤器需停机清洗的痛点,是现代工业流体处理的核心装备之一。
 
  二、技术协同机理
 
  2.1 自清洗过滤器的核心作用
 
  2.1.1 物理拦截与防堵塞性能
 
  多级过滤体系:
 
  粗滤段(100-200μm不锈钢滤网):拦截>85%的塑料颗粒(如PET瓶片、塑料袋碎片)。
 
  精细滤段(超疏水膜或陶瓷滤芯):通过疏油疏水效应(接触角>150°)防止有机污染物附着(图1)。
 
  动态自清洁机制:
 
  旋流-脉冲协同清洗:浙江大学实验表明,该技术对5-50μm颗粒的去除效率达94%,清洗能耗降低31%。
 
  2.1.2 对MBR的保护价值
 
  减少膜污染:实验数据显示,前置SCF可使MBR膜表面污染物负荷降低60%-70%(表1)。
 
  延长运行周期:某污水处理厂案例表明,SCF+MBR系统膜更换周期从8周延长至26周。
 
  2.2 膜生物反应器的生物降解能力
 
  2.2.1 微塑料的生物降解路径
 
  水解作用:微生物分泌的酶(如蛋白酶、脂肪酶)降解塑料聚合物链。
 
  共代谢途径:在缺氧条件下,反硝化菌将微塑料降解为CO₂和CH₄(需氧条件下效率提升30%)。
 
  2.2.2 MBR的增效设计
 
  膜孔径优化:中空纤维膜孔径0.1μm可截留90%以上的微塑料(粒径>0.05μm)。
 
  内回流强化:通过增大内回流比(200%-300%)提升溶解氧浓度,促进好氧微生物活性。
 
  2.3 协同处理流程
 
  预处理阶段:污水经SCF去除大颗粒杂质后进入调节池。
 
  生物降解阶段:MBR系统通过微生物群落降解微塑料及有机物。
 
  深度处理阶段:增设臭氧氧化或光催化模块,分解难降解塑料单体(如邻苯二甲酸盐)。
 
  三、实验验证与性能对比
 
  3.1 实验设计
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参数 | SCF+MBR组 | 单独MBR组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进水浓度(μg/L) | 500(PET碎片) | 500 | 
                    | 膜孔径(μm) | 0.1 | 0.1 | 
                    | HRT(h) | 8 | 8 | 
                    | DO(mg/L) | 5-8 | 3-5 | 
    
 
  3.2 性能对比结果
 
  3.2.1 微塑料去除效率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技术组合 | 总去除率(%) | 膜污染指数(CI)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SCF+MBR | 98.2 | 0.8 | 
                    | 单独MBR | 67.5 | 3.2 | 
    
 
  3.2.2 能耗与经济性
 
  能耗对比:SCF+MBR系统吨水电耗为0.45kWh,较单独MBR降低28%。
 
  成本分析:膜更换成本从每年12万元降至4.5万元(以处理量500m³/h计)。
 
  3.3 膜表面微观分析
 
  SEM观察:SCF+MBR组膜表面光滑无孔洞(图2a),而单独MBR组出现明显纤维缠结。
 
  XPS检测:SCF组处理后膜表面碳氧比(C/O)下降12%,表明有机污染物被有效去除。
      四、设备展示

 
 
 

 

 
